观看《钱学森》《第一书记》《惊沙》《湘江北去》观后感,主题抒发爱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立志报效国家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后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环境
的日趋舒适,许多人为拜金主义所俘虏,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在
安乐中忘记了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及国际形势。
因此,
迫切
需要进行一次普遍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
2012
年
4
月
15
日,我们在学校相关部
门组织下观看了《钱学森》、《建党伟业》和《湘江北去》等几
部电影。在这几部电影中,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息贯穿其中。
观看过程中以及观看之后都有很大的感触。下面就谈一谈我对
《钱学森》、《建党伟业》和《湘江北去》这三部电影的感触。
首先观看的是电影《钱学森》。记叙了我国“两弹一星”元
勋钱学森在中国成立后回国的艰辛历程及回国后克服重重困难
研制两弹的感人事迹。
一个杰出优秀的科学家,
放弃了在美国的
优越生活,
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毅然决定回到物质技术等条件极其
落后祖国,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高歌的爱国主义吧!
因此他同时是
一个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但是在物质生
活极大丰富,
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
又有多少人体现出他们
的爱国之心呢?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具有权威的学
府,
但是多数学有所成、
公费出国留学的学生,
却只有少数回国。
有些美国人甚至称清华北大是美国的后备学校!
如果每个出国留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
那样去做的话,
如今的中国会不会
比现在更好呢?
电影中无处不充斥着爱国主义色彩,
比如说听到新中国成立
时的激动情怀,
蒋英在去监狱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对监狱看守的回
答: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译)!还有钱学森要
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
呢?
“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
我可以做任何事,
也许,
我还可以种苹果。
”
再如登机的时候,
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
钱学森不回答,
中国记
者追问,钱学森说:
“据我所知你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对中
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电影中
还有许多这样的情节,总能给我们许多感动,让我们心潮澎湃。
另外我想结合着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能了解更多
关于他的生活细节,关于他研制“两弹一星”时的工作情况,更
能体会到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与教育。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
,
我们都过着有
尊严的生活,
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
我
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
.
相比钱
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
以他为荣。同时要以他为榜样
,
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或许我们不会成为他那样的科学家,
但是我们可以成为和他一样
的爱国者。
电影观后感1500字
电影观后感1500字
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思考人生。以下是关于电影观后感1500字,以供赏析和参考借鉴!
电影观后感1500字【1】 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感动,可以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那种感动的创造者叫――爱。
没有任何诠释能完整地表达出爱。爱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从降生到离世都扎根在内心深处的感触。
爱不是流星,付出瞬间的光热便消失不见。爱是天幕中并不耀眼的恒星,没有流星的激情,却成全了永恒。
爱不是繁花,璀璨了春天,却忘了四季中还有夏秋冬,爱是常青树,没有新鲜花的热情,却续写了明天。
爱不是归燕,春夏温暖的家,到了秋冬便只能人走茶凉。爱是恋家的麻雀,没有燕子的美貌和才能,却坚守了那个简陋的家,一辈子。
爱是什么?
苍穹中传来铿锵的回声:“爱,是内心深处,贮存了千年的眼泪!”
《暖春》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片子。主要讲一个小姑娘,父母双亡,后来被别人领养。她的后妈后爸经常虐待她,她就逃了出来,逃到另一个村子,被一个好心的老爷爷救回家,老爷爷含辛茹苦地把她培养成了大学生的感人故事。
昨天晚上看了《暖春》这部片子,那感人的一幕幕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不能忘却.爷爷为了小花上学,下雨天去砍柳条卖钱,结果因雨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醒过来。小花伤心极了.还有一次,小花利用放学的时间去捉蚂蚱,蚂蚱可以治婶娘不生小孩的病,她把一座山周围的蚂蚱都捉光了,她的纯朴感动了婶娘,俩个人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是爷爷一家给了她温暖。上学后,小花总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大学,为家里争了光,为村子添了彩。
人间处处有真情,在这世界上,尤其是农村,像小花这样的孩子还大有人在,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
影片看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我内心有一个愿望,去帮助那些像小花一样的人.
暖春,就是温暖的春天,那不正是电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爷爷吗?
一个衣着褴褛的小女孩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着,她手里的风车不停转动着,好象在述说着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过去了。好心的农民把她抬到村子里,问村长怎么办,村长想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办。这时,一个衣着朴素而干净的老人站了出来,说要收养这个孩子。
老人就这样,他不顾家庭的贫苦和儿媳的反对,坚持要收养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继父继母虐待她,后来,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时,她才逃了出来。小花会做许多事,洗衣、洗碗、做饭。但是,婶婶不顾这些,好几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来的家,又跑了回来。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令人感动的镜头却很多。忘不了,小花为婶婶生孩子而去抓蚂蚱;忘不了,爷爷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长抖出宝柱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粮食、钱财的情景……忘不了的镜头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字:“暖!”
这部影片的大概内容是: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某天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村民们在村头发现了一个已饿晕了的小女孩,寻思着怎么办,然而大家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收留这可怜的小女孩,包括村长也是。最后,来了个以过花甲之年的老爷爷,他什么话也没说就背起了小女孩。回家后却遭到儿子和儿媳妇的反对,老人也没有为此放弃小女孩,因此老人和小女孩单独过,两人相依为命,但事情并没有老人想的那么简单,儿媳妇很不喜欢那小女孩,所以曾千方百计的先后两次把小女孩送走,但终未得逞!时间慢慢的过去,小女孩用她那纯朴而善良的心感化了老爷爷的儿子和儿媳妇,让他们接受了她,并且还认了小女孩做女儿,而此时村长受良心的折磨,他尽他的力帮助老爷爷一家,并在全村发起了捐献财物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同时也把守了三十年的秘密告诉了大家,原来老爷爷的儿子也是老爷爷在路上拣来的,老爷爷为了他终身未娶,可谓用心良苦。
十四年以后,小女孩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成为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毕业之后她满载归来,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她决心用她的一生来回报养她爱她的小山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应该向女孩学习,因为她有着宽大的胸襟,从不计较别人对她做了什么,她认为重要的是自己怎样善待别人。我也应该向老爷爷学习,要有一颗博爱的心。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的`思想也受到了圣洁的洗礼!我见证了一颗博爱的心,见证了一段美好感人的人间情!有爱就有希望,不是吗?这样的震撼终以一句“不仅血才是浓的”为结尾。是的,故事的结尾是美好的,但我们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爱,至始至终存在每个人的心底,并萌芽成长着!我们要相信这份爱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为每一个过路者留一份歇脚的地方!
我们应该学会博爱与感恩,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留下美丽的划痕!!要记住有爱就有希望!!!
电影观后感1500字【2】 观看《信仰》后无限感慨,催人奋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信仰不强,民族的民族魂就是信仰在支撑着,之所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当前我们要认真宣传信仰,宣传党的光荣传统,及其无数先进党员的先进事迹,坚守和实践为我们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唯有如此中国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信仰》让我们思考三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党员该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我们每个人只能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努力做一些事,而这些事应能让我们在年老时感叹没有浪费宝贵的生命。人活在世上因信仰而伟大,为了信仰而奋斗,这样的人生就不会白过。革命时期需要信仰,经济发展时期也需要信仰。实践信仰,有些时候需要轰轰烈烈,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人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躬身实践。通过观看纪录片《信仰》,再一次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为人民的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再一次被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时代变迁,观念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中所表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过时了。相反,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中国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可能被葬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较高形式,信仰的树立不仅受制于时间和环境,还受社会风气影响,并需要克服甚至战胜一些人类基本的欲望。因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随波逐流易,树立崇高信仰难。
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必须高标准地坚持信仰、牢记宗旨。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诉求,但是每个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待遇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比起普通群众也已很优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权力仍被私用,那就是对信仰的背叛,这样的干部,就是党和人民的罪人。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革命者那样的高度觉悟,但不是说信仰就可有可无了。在普通群众中,信仰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追求真善美,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既珍爱家庭,也关爱社会。
平时,在与人交流时谈到“信仰”,有个别人容易产生偏激的理解,认为“信仰”是革命时期的时髦词汇,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切实际的遥远的事物,与当代社会和人生价值无现实意义。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信仰离不开物质,一旦信仰脱离了物质什么作用也产生不了。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记录片《信仰》里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华西村书记吴仁宝;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青岛港工人许振超;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养路工郭明义;水电维修工徐虎;山区邮递员王顺友;还有朱光亚、钱学森、邓稼先、孔繁森、李林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在崇高信仰的引领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离开生活实际空谈远大理想和信仰确实是不可取的。信仰不是虚无的,应该与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才会有实际的意义。信仰也不是空洞的,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社会、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判断,在人的思维、意识上与客观社会的物质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人树立起了正确的信仰,有了追求的目标,他在生活中才会感觉到实在而有意义,而不会把生命耗在盲目的“及时行乐”之中虚度年华。正确的信仰会引导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则会使人逐渐变得生活无聊、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在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庸碌无为。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身处草野,精神信仰都能够让人明确生活目标、丰富生活内涵、提升人生价值。看过《信仰》,但愿有更多的人能重拾信仰,让信仰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