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的主要建筑
石鼓书院经过十余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貌,现石鼓书院主要有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等组成。 始入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最早见于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其后史乘屡有记载。衡阳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
明代杨慎为禹碑作释文亦置于此。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副对联是对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 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位于左的为“李忠节公祠”,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与石鼓书院都没有很多联系,但是由于这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遂将其移至石鼓书院。
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武侯即诸葛亮(181―234),因其曾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临蒸(今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住在石鼓山上。后来人们在临然驿旁建武侯祠以供祀享。宋代重修石鼓书院时,将武侯祠移至石鼓山。南宋理学家张蛟鳌段浜铎艏恰罚⑶妆世帐⒈
祠堂门上范鹤年题有对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上联为武侯犹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贤才;下联为武侯观前实景,感慨万千。 李忠节公祠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李忠节公名李芾,字叔章,南宋衡州人。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将犯,李芾临危受命,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举家殉国。元代在衡州路总管府城南金鳌山李芾故宅建李忠节公祠,配祀李芾部将沈忠和衡阳县令穆演祖,清代移建石鼓山。元代宋本和清代陈沆先后有记。清同治年间(1862―1864)重修石鼓书院时,彭玉麟(时任清朝兵部尚书)为李忠节公祠题联,赞扬了李忠节铁骨铮铮,为民族大义的牺牲精神。
穿过两祠堂,大观楼跃入眼帘,在大观楼内,你一眼便可以望到“书院七贤”画像依次排列,这是他们这一群文人雅士的贡献才有今天的石鼓书院。大观楼内放置着各地名人为其做的诗词和书画。
参观完大观楼,便是合江亭。 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至七年(791)间,衡州刺史齐映(757―795)所建。贞元十七年(801)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增其制,为楼阁式建筑。历朝各代,石鼓山上建筑屡经废兴,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贞(805)中,韩愈途径衡州,尝游石鼓,登亭揽胜,留下千古绝句,历代步其韵而和者众。合江亭亦因诗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而称“绿净阁”。
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是韩愈遭贬途径衡阳,为石鼓山美景所迷,吟诗一首,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而成。
合江亭门柱上一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正是对合江亭命名由来的真实写照。祝澹溪也曾为石鼓书院合江亭题联“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 石鼓书院,当然不能少了石鼓。唐朝黄巢起义以前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记载。神奇的石鼓已为“庐龙推鼓入潭”,现存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首倡凿制。
石鼓书院文化深厚,非简单介绍就可以描述尽的,要真正的了解石鼓书院,还要翻阅大量史料记载、典籍,才能加深对石鼓书院的了解。
参观校史陈列室观后感
实验,一个牵动无数孩子梦想的学校。十二年前,它悄悄地在余姚萌芽、发展。走进校史陈列室,它十二年的成长之路跃然眼前,令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感。 踏进校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是它们见证了实验的历史,也是它们创造了实验的辉煌。霎时,我的心狂跳起来,有一种喜悦自心底涌上,我要走近实验,了解它。 怀揣着兴奋,踏入“红毯”,里面的空气似乎被凝结了,一股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所名牌学校的全程记录。 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前走去,将头微微抬起,看到的是学校每一期的校报,从黑白相间的复古风格到粉红主调的报纸,展现出了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转头往前望去,刺激我眼球的是一张张获奖名单:数学、科学、英语竞赛多次名列宁波第一;总成绩分别进入浙江省第二名和第五名;信息学全国大赛三次蝉联全省第一;机器人将第四次走出国门,为国争光……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张关于奥林匹克竞赛的名单……天,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的成绩?不,这是一份年轻的学校书写的奇迹。而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多少老师真情的付出,烙刻着多少老师无私的奉献,他们为了学生像春蚕一样吐露着自己所有的热情。想到这里,我对实验这个可爱的学校肃然起敬。 迫不及待地跑向另外一个展厅,一张张照片见证了实验所走的那一段岁月,瞧,初建校,校长老师亲自搬运木材;瞧,上课时,老师们站于讲台侃侃而谈;下课后,与学生并肩齐走笑谈人生;夜里,安静的寝室里还有老师疲惫的身影;瞧,教室里,实验学子们奋笔疾书;阅览室里,静得鸦雀无声;操场上,挥洒少年热情…… 十二年,这十二年的实践经过汗水的洗礼,实验学校的老师用勤奋和睿智写下了自己成功的宣言;十二年,这十二年的实践经过风雨的洗礼,实验学校的学生用勤奋和智慧写下了自己成功的篇章。心底涌上一声声的感慨,让我心潮澎湃…… 今天我成为实验的一员,我要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实验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今天我以实验大为荣,明天实验大以我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