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高考作文是什么?
好像是青春绽放
二、求2013高考作文素材搜集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困境中的人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与无畏,不禁令人动容。而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正是2013年高考作文最鲜活的素材。《新世纪通用高考作文素材精粹》编辑部特别精选了以下五个雅安感动事迹,为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最后的冲刺资料。
1、“最美新娘”:穿着婚纱报道灾情
2、“最美微笑”:美了整个人间
3、“最美母亲”:母爱的力量无穷
4、“最美宝宝”:我的名字叫“震生”
5、“最美祝福”:我们都是雅安人
三、2010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2010年高考上海卷满分及优秀作文集 一、原题回放、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二、写作导引 1‘考场写作评述 “核心内容”和“不预设主题” 从主题来看,《善擒者亦善纵》、《舍小利以谋远》、《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和《滋养文化的“活鱼”》较为相近,后两者更是将论点指向具体角度;《我们自私的“智慧”》和《稚嫩的童年》则是反弹琵琶,用逆向思维表达近乎相反的论点。 其实,这些作文的观点都没有错,他们站在不同角度诠释,围绕的却是同样的核心内容。 早在高考之前,就有权威专家介绍过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的一项基本原则:不预设主题。这并不是说,考生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而必须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方可在不离核心内容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立意。如果只是搭点材料的边,与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意思(本质)无关的,就是离题。如针对有考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立意,其实也是偏离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因为材料的主要意思在于放小鱼是为了将来得到大鱼;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强调二者的平等关系。 文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多义性和扩散性。对同一段材料,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自身不同的眼光、修养和情绪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材料作文题目只有一小段文字,同样也有这样的效果,如果阅卷者一定要用一个明确固定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来限定某段材料包涵的寓意,这当然是不全面的。 高考期间,记者向多位特级教师请教过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解析思路。仔细推敲,各位名师说法也是稍有差异的,有的老师说这是“度”的概念,有的老师认为可以落在“取”和“舍”上面,有的老师则提出论点可以是“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可以看出,很难用一个明确具体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来把各位老师的观点糅合在一起。 那么,考生该怎么办?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材料可能体现的主题、中心思想,或者核心思想,考生只要读懂了材料,在把握材料的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且议论时有说服力,就可以得到高分。 “华而不实”和“有说服力” 近年来,高考阅卷中心组老师多次提出要杜绝“华而不实”的文风,提醒考生切勿堆砌华丽辞藻和名人名言,但这并非是对文采和才华的否定。这是对基于考生的整体水平(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水平是中等水平)和考场的特殊条件(一小时内完成)的考虑,能够写出“华而实”作文的考生毕竟很少,但是如果有,阅卷老师同样会欣赏。 所幸,近两年“华而不实”的文风已大有改观,阅卷老师的坚持对中学教育界有了不小的影响,学生的写作正逐渐摆脱“假大空”的坏习惯。现在,阅卷组对高考作文的要求更加细化:要有“说服力”!也就是要让阅卷者看到你的观点不是简单苍白的,证明过程是合情合理又不是简单套话。这就要求考生在形式创新和思想创新上下功夫,如在论证方法上做文章,除了例证法还要有对比论证、喻证法、引证法等。 《我们自私的“智慧”》这篇作文在开头和结尾引用了两段名言,这样的引用,甚至让人想起在“狮城舌战”,最佳辩手蒋昌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人性本恶”时,画龙点睛般引用了一句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因为贴切,因为符合语境,多年之后依然让人难忘。考生在这里引用的向阳的诗,同样也有这样的效果,在阅卷教师眼里同样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考生很难写出《我们自私的“智慧”》这类作文,但是像《稚嫩的童年》、《舍小利以谋远》这样很有说服力的优秀作文却是可以模仿、写出的。
相关文章: 共4页: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四、关于201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
我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就说说我的看法啊。
我觉得出卷老师在潜意识里就在暗示考生,随着高考而来的一切好与坏都会在“过去”与“不过去”中徘徊。只在于考生的心里状态与家庭所给予的关注和压力是怎样的。既然他给你的是两个对立的素材,那么可能就希望考生拿七中一个当立论素材,一个当驳论素材。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抵制,形成对比,可能会好点。
至于跑题就不会了,题目要求是自选角度,并没有规定范围,所以你并没有跑题。就单看你的文采如何了。